给力文学geilizw.com

看见兄长居然戴着西夷人那里买来的老花镜在看手中的小报,一副眉飞色舞捋须不已的模样,贾政也不由得暗叹这冯家大郎果然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随随便便想出来的一桩事儿,就能迅速在整个京师城中风靡起来,连自己兄长居然都迷上了这等小报。

到现在为止府里边除了贾政之外,还没有人知道现在在《今日新闻》上热门连载的传奇话本《十三棍僧救唐王》就是宝玉所写,那“顽石点头”就是宝玉的所谓笔名。

这也是冯紫英和贾政的约定,现在上下对传奇话本的定位还没有那么高,更像是为下里巴人所喜,兴许再等上一年半载,这《十三棍僧救唐王》连载完毕,宝玉煞费苦心准备撰写的《新西厢记》出炉,若是能成为京师城中几大戏楼的底本,那么这“顽石点头”的名声便能再上一层楼了,闻名与士林中人了。

“兄长也在看这《今日新闻》?”

见贾政到来,贾赦也放下手中报纸,脸上还残存着意犹未尽的味道,“嗯,二弟来了?这《今日新闻》果真是冯家大郎所办?我听说这是徽州一汪姓富商和扬州一曹姓秀才联手所办啊。”

《今日新闻》报馆编辑部和华文印书馆都设在徽州会馆不远处的大时雍坊新帘子胡同,那也是一处繁华所在,现在更是繁盛更胜往昔。

最初冯紫英和汪文言的想法是放在偏僻一些的地方,但是后来转念一想,这《今日新闻》本身就要打响名头,扩大影响力,为何不放在这繁华市区却要去偏僻街区?所以后来就调整了方案,将印书馆和编辑部都放在了新帘子胡同这边。

在冯紫英大婚那一日,《今日新闻》正式创刊,当日便印刷了五百份,免费赠送于各大会馆、书院、戏院、青楼,自然京中各衙门里也少不了要面面俱到,也包括京中所有官员士绅和高门大户,也都一一送到。

按照汪文言他们的设想,是每月一四七出版,每月九期,这样连续三期按照这个规模免费赠送到各地,然后从第四期开始,印刷术减至三百份,以节省成本,顺便观察形势。

谁曾想第四期除了各大书院免费赠送了数十份外,其余像各衙门、会馆、士绅商贾、高门大户便有许多便坐不住了。

这份报纸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奇世界,既有传奇话本这等惹眼新奇的故事,更有包罗万象的市井八卦闲话,这一板块也是衙门官员小吏和高门大户中的闲人们最为喜欢的,而生意物价信息则刊载在一个专门板块中,尤其受到会馆、商帮和沿街的店铺们的欢迎,另外为了提高《今日新闻》的品味,还专门用了一个小版块定名为流芳千古,用以来刊载近期大周士子们所写的诗词歌赋。

从第四期开始,便由报馆专门招募了十余人报童,将这些报纸待到京师各坊市沿街售卖。

第四期三百份并没有花多少时间便售卖一空,这等报刊本身也就不是为普罗大众所准备的,当有针对性的定位与那些士绅商贾们和官吏闲人时,这些报童们都早已经按照报馆安排好的目标一一上门,几个铜钱的花销对于这些士绅官吏们来说并不难以接受,而冯紫英需要的是让他们接受这样一种付费意识,以便于让他们感觉到接受这种消费使得他们会高于那些没有这种消费的人群。

其实区区几百份的报刊在偌大一个京师城上百万人口中真的是不值一提,尤其是在这个本身信息和娱乐都极度封闭和停滞的时空中。

所以从第五期开始,《今日新闻》印刷数量便涨回到了五百份,依然销售一空,到第六期便涨到了六百份,第七期更是直接跃升到了八百份,预计到永隆八年第一期将会按照一千份来印刷发行。

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自然会引起京师城中各方的关注,但冯紫英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不但向齐永泰禀报过,而齐永泰也有意无意地在内阁中提到过此事,乔应甲那里冯紫英也一样专门解释过,毕竟这种报刊其实是很隐晦的在和都察院、顺天府等官府争夺一些影响力和话语权,只不过现在看起来估计都察院和顺天府这些人还意识不到而已。

传奇话本连载和流芳千古这个版块的诗词歌赋发表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幌子让人更多的是这应该是专门为读书人,包括那些读出书来的人——秀才、举人、进士乃至士林官员们提供的一种消遣物品,不涉及时政这是底线,冯紫英很清楚,如果要想《内参》那样,只怕自己有天大的本事都不可能。

同时生意信息版块则是直指来自天南地北商贾们这个群体,所以掩盖在其背后的市井闲话版块其深刻意义和影响力反而被淡化了。

当然在当下这一板块也并不具备多大的影响力,这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渗透影响,才能真正具备冯紫英日后所希望的那种左右力量。

“兄长,这份报刊倒真的是冯紫英所办,只不过他自己没有出面,而出面的都是原来如海的两个门客,现在算是转换门庭投到了紫英门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