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大小和卓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
天择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一
爱新觉罗永琪在与张瑞经过数次商讨后最终签订了一份双方为期三年的和平协议。
协议上,满清割让自己所掌控的青海、西藏、新疆等三地给大燚,从而换取大燚与其交流贸易,且三年内互不开战。
其实倒也不是爱新觉罗永琪想要败家。
事实上,早在大清要与大燚开战而调动大量驻守在新疆边境的兵力回防时,新疆的大小和卓就再次作乱,不过当时满清要专心对付大燚,实在是没有功夫去理会他们。
如果满清战胜了大燚还好,自然不会放过新疆这块土地。可是大清如今都被打到偏安一隅了,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和实力去处理新疆的问题。
反正自己是管不了,丢个大燚去消耗精力更好。
至于西藏和青海。
他们虽然在名义上还是属于大清的国土,但是显然大清已经没有能力顾及得了他们了。而且就算是大清强盛的时候,他们能上交到税是寥寥无几,如今更是不敢想了。
而且这些地方的土司们几乎是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哪怕是大清国在强盛的时候想要调派他们去干点什么都不容易,更别说现在了。对于这种有跟没有都没有太大区别的土地,大清丢了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心痛的。
真正让满清看重的只有内外蒙古以及号称「龙兴之地」辽东、吉林、黑龙江等,只要能保证这些地方,其他的丢了就丢了,没有什么大不了。
至于大燚为什么会签这个和平协议,也很简单,因为大燚攻占土地的速度实在太快了,需要进一步的稳固管理。
而且就与满清签订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帝国想要彻底纳入管理估计还得用兵,三年的时间,差不多了。
天择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底
北地诸省正式纳入大燚治下,随着消息的传播,各地一片欢呼。
大燚的富裕,众所周知。大燚的田地赋税,也是众人的期望。
亩收二斗,免徭役。
各省的满人***们纷纷离去,由大燚所指派过来的官员开始接手相关事务,各地衙门也接受到了大燚的政令。
随后,各地的百姓就明显的感受到地方衙门行事的转变。
比如以往受雪灾的群众都是自生自灭,今年的衙门就开始登记管理并解决问题;
以往每年冬雪都会冻死大量的流浪汉们,今年的衙门却是会给他们找地方歇脚取暖,还会时不时的给他们发些食物,以免他们会冻死饿死。
往年因饥饿寒冷而被冻死的人都是一车又一车往城外送,今年在衙门的处理下,几乎是看不到还有人会被冻死。这也给地方上的百姓们感受到了大燚朝廷的不同。
天下是真的变了。
是月,朝廷宣布北地加开恩科一场,让北地的学子们放了下来,大呼张瑞乃是圣贤明主之君。
天择六年,新春过后
在北地百姓们的期待下,大燚的政令开始循序渐进地在各省展开,地方上也在丈量土地,实施分田地政策。
随着丈量工作的完成,土地文书也开始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分发。
许多百姓直到拿到了文书都有些不敢置信这是真的事情。
特别是那些半生都是漂泊,吃不饱穿不暖的人那更是激动不已,对着南边的方向就是跪了下来磕起了头,以表达对大燚皇帝的感激之情。
时间很快,又到了春种的时节。
分到了田地的农民们开始奋力耕种,甚至许多人在农业局的帮助下,开始使用起了农药和化肥。
禾稻抽穗,成长结谷,望着
田里那压弯着禾稻的饱满的谷子,农民们的心都是乐开了花。逢人就述说着:天择皇帝好啊,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能结这么多谷子的稻禾,只有真正的真龙天子坐镇江山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祥瑞。
夏收结束,许多人特意统计了一下家中的亩产,竟发现原本只有亩产一石多的稻田竟一下子提高到了三石多,最高产的甚至到五石。
如此之高的产量,别说是亩产收两斗的税收,就是亩产收一石,未来的日子他们都是可以天天吃上白米饭了,甚至是在多吃上几顿肉也不是问题。
再想起在乾隆统治下时,吃糠喝稀,靠着红薯才能勉强填饱,收成稍微差点就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这个皇帝,这个朝廷简直不要太好。
以至于夏粮都不需要地方衙门派人去催缴,种地的百姓们个个都是很积极的就挑着粮食去上交了。甚至为了感恩,他们还特意装多一些,好给衙门的那些人踢尖。
结果去了才知道,大燚为了防止踢尖之事,已经把斗改成斤。两斗粮只需要二十四...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