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geilizw.com

“嗯,夫子所言极是……”

嬴政看了颜产两眼,尔后他有些没忍住的道:“只不过关中似乎还缺少一个真正筛选出良才的制度,尽管夫子之前提及了才分九品……但究竟要怎么把才学分出九个品级,还是有些麻烦的。”

嬴政回想了一下。

许尚之前所言,乃是任由陵邑士卿阶层,自行花钱疏通,再凭借九品中正制跻身上位。

如此。

等同于关中勋贵和陵邑士卿两方,对于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交换。

秦廷也能够通过官位补缺,轻易拿捏住陵邑士卿阶层,同时关中贵族阶层也能从中有利可图,他们就会配合诸多涉及陵邑的各项政策。

说白了。

就是政治、经济的双管齐下,让中原士卿和关中勋贵尽快消弭融合。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九品中正制只是个晋升途径,没有明确的门槛。

如果单以家财为论,就会变成有钱就有才,没钱就没才。

这跟后世也就没什么两样了。

晋朝:有家世你就有德,没家世你就无德。

是以:门阀世族彻底把控晋升通道,使得阶层严重固化。

大秦究竟要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呢?

“……”

许尚无言沉思了一下。

还真是有些麻烦。

历朝历代,用钱疏通人脉关系,进而获取政治地位,本就是默认之事。

你是无法禁绝的。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本质上都是人情社会。

人情是什么呢?

要么以血缘为纽带,要么就是银钱开路,不然谁理你啊?

但……

花钱疏通,让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互相置换,从短期看明显对于关中和中原的弥合有好处。

可从长期看,那就有点难受了。

银钱开路,尽管都是大家内心默认之事。

却并不意味着这件事能够见光。

大秦需要两套筛选制度。

一则:短期有用,私下默认之共识。

二则:长期有用,明面上大家都会认可的制度,无人能够当众强行反驳。

这时。

“咳咳,要不……”

颜产轻声道:“我们回避一下?”

颜产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对于近期发生的一切,都丝毫不了解。

但他此时肯定已经看出许尚一行人,必然在秦廷中处于极高的位置。

“无妨。”

许尚勾起嘴角道:“我们所说的都是一些俗世浅见,也没什么不能听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颜产:“……”

乌氏陀:“……”

许尚对于颜产不设防,是因为对方真的一心坐忘,出世无争,就算听去了一些秦廷规制,也是无妨的。

至于外族乌氏陀……

许尚已经打算把佛门禅宗的心学传授给乌氏陀。

他敢保证。

待后续传授完毕,乌氏陀必将敬他如敬神!

所以。

乌氏陀作为一颗十分重要的棋子,许尚得不断叠加在其心中的份量!

只有这样,未来乌氏陀才能够身体力行的把佛学禅宗传遍北境,并持续弱化游牧民族的血腥争斗。

正好佛门有自苦为乐,以修来世。

这玩意儿用来蛊惑人心,真的再合适不过。

“小赵,九品中正制确实存在大疏漏。”

许尚顿了顿,接着道:“正常来说,九品中正制需要根据德行,评判等级。”

“也就是世家大族,天生有德,可称上品。小门小户,无德论才,可称中下。”

“然而我大秦却是才识排在德行之前。”

“既然论才,那肯定就得讲究真才实学,不可把家世、家财的评判份量,看得太重。”

“遂,当以九品中正制作为官吏晋升的途径,再辅以科举制度,作为才分九品的门槛。”

“即:那些愿意花钱的陵邑士卿,就让他们私下里去疏通。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那些没什么钱的真才实学之人。”

“双重标准,两条评判途径,要么有财有势,要么天赋异禀,总得有一头才能为官为吏。”

……

许尚最终还是把科举制度给搬了出来。

确切的来说应该是初版科举制。

只针对于百万陵邑士卿阶层的才识选拔。

毕竟后续既然要把稷下学宫搬迁入关中。

那就不能白费功夫。

得有与教化相配套的选拔制度。

这个时候。

九品中正制确实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只能把科举制拿出来。

当然。

宣纸肯定还是无法发明的。

阻力太大。

许尚现今只能把科举制作为九品中正制的门槛,勉强补上了与教化相配套的简拔政策之缺失,外加九品中正制的长期短板……也算勉强缝了个补丁。

“科举制?”

华阳太后眨眨眼眸。

屠雎随之开口道:“夫子之意,就是对那些陵邑士卿,考核儒学修内和秦法治外,尔后根据成绩进行才分九品?”

“是的。”

许尚点头:“此乃长期最为妥当,且相当公平的办法。至于关中勋贵阶层的选拔标准,那肯定还是内部推举和举荐了。”

根据清官和浊官制度。

百万陵邑士卿花大价钱疏通换得政治资源,亦或者通过科举考核慢慢熬出头,方能争取到一个浊官的名额。

至于清官,则只有关中勋贵方能担任。

此乃当下必行之法。

不然大秦一统天下,关中勋贵阶层半点好处没有,反而招了一群中原士卿前来抢夺政治资源……

这事儿搁谁身上,谁都得眼珠子通红!

没办法的。

只能先这么妥协的搞一下。

先把陵邑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商贸经济流通,文化交融等等各方面,都给一股脑整上去再说,后续看情况再慢慢修正。

一上来就直接推行个完美无缺的制度政策,这是不现实的。

“这个科举制,与孝公招贤很像。”

嬴政频频点头:“有孝公之例在前,招贤科举,定然能够实施下去。”

嬴政十分满意。

他果然还是更加看重真才实学。

对于那些花重金疏通的陵邑士卿……

嬴政表示为了一统大局,促进融合,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他的心中肯定并不推崇此事。

好在夫子现今推出了科举制度。

自然是甚得嬴政之心。

屠雎也非常满意,反正军武勋贵阶层的利益依旧稳固,就让那些陵邑士卿为了个浊官名额,拼命内卷去吧。

他们背靠军功,后代总得享受一些余荫才是。

突然。

“哎。”

颜产轻叹一声:“前辈,我对你的科举制度,着实不敢苟同。”

“哦?”

许尚饶有兴致:“说来听听。”

颜产深吸一口气,道:“因为这件事我单是想想,便可知未来多少士卿子弟,将会因为才学二字,在所谓的科举制中各种煎熬到白头,悲哉悲哉!”

站在出世的角度。

科举制考核才识,百万陵邑士卿自然就会不断的内卷,此乃必行之规律。

然而。

人之一生却为了那点名利,舍身忘念,寒窗苦读,穷尽光阴。

颜产对此,难免生出心有戚戚之感。

许尚淡然的呡了口茶,道:“颜小友,你之所言,非常在理。然而,有其一便会有其二,老夫也不瞒你,我想要的……本就是把百万陵邑士卿,全部困在科举抡才的方寸之间,只有这样……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才能老老实实的不搞事情,自当国统安稳,四海升平!”

颜产:“ ⊙_⊙ ”

嬴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