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番外·考古发现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歪楼了!歪楼了朋友们!◎
李江是个普普通通的考古系学生,唯一不普通的地方是,他可能是今年他们学校考古系唯一的毕业生。近年来,人工智能大热,大家都开始向往未来与宇宙,与他一般选择回望历史、扎进故纸堆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大四前夕临近毕业,他的导师们为他这个独苗苗,联系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考古墓葬坑实习——位于山西祁州的雁门关霍去病墓。历史上有关霍去病的墓葬地一直是个谜团,因其早早便留下遗愿施行薄葬,葬具及丧礼在史书中记载得无比简单、节俭:“不封不树,棺厚三寸,衣衾三领。”
这给他们这些后人的考古工作便带来了许多难度——霍去病镇守大汉边疆数十年,葬在雁门关、云中、渔阳等地的大汉士卒数不胜数,而这历经岁月冲刷,还残存的数万座汉代墓葬群里,很可能有一座便是霍去病的。
但要从数量如此庞大的墓葬群里寻找到霍去病的,又不亚于大海捞针了。
而且还有不少史料记载,汉宣帝刘据曾派人前往雁门关接回了霍去病的尸骨,将霍家兄弟都陪葬在自己的杜陵,但《汉书》又记载大司马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葬于雁门关。
这一争论持续了千年,但历史学家还是偏向霍去病留在了雁门关。
一生洒脱活得不受束缚的霍将军,的确是一个死后会选择与他深爱的土地与袍泽相伴的人,他生前与他们同生共死,死后当然也不会搞特殊化。
李江只挎了小包,身旁跟着个能自动跟随的智能机器人行李箱,自打智能行李箱能被批准能带上动车之后,李江跟老师们全国各地跑就方便多了:毕竟他的行李箱里装着比砖头还重的专业书籍。
他来到了山西。
雁门关的大山之间,屹立了数千年的雁门关被绿荫环保,连着汉长城遗址的一座沙岭之上,便整齐地排列了一片极为壮观的汉代将士墓葬群,一座座墓碑经过上千年的战火、风沙,有不少都倾塌断绝,上头的刻字也早已模糊不清,但往后的朝代与雁门关的当地官民都会自发前来修缮,而且这一片墓葬颇有后世陵园的风格,被不幸盗掘开的坟墓里也只出土了些铜钱与死者生前贴身之物,故而上千年了,这里留存得还不错。
在发现霍去病墓之前,这里便已成立文物保护区,有条不紊地对一些已经破坏的汉代将士墓进行保护性发掘。没想到,前年山西一场连续数日的罕见暴雨,在雁门关附近的大山引发了小型泥石流,等雨一停,墓园里也泥泞一片,不少墓碑都被泥浆埋得只剩下了半截,考古专家们没日没夜地清理抢救,忽然有个人:“咦”了一声。
他在泥地里一顿摸索清理,竟然拔出了一枚满是铜锈的龟钮汉官印,翻过来,印文凿刻刀痕还十分明显,简练的笔意连贯成了几个将他下巴惊掉的字:“大将军印。”这四个字好似带着电似的,找到它的考古学家只觉着浑身一抖,太过激动整个人都摔进了泥地里,爬起来时,众人只见一个泥人在大呼小叫:“找到了!我找到了啊!”
于是已经争论了上千年的霍去病墓,便这样在一场大雨中显露在世人面前。
李江听着老师的叙述,怀着憧憬的心情走进考古现场——他们到的不算太早,但已经有不少人在里面忙碌了,霍去病墓不大,里面据说没什么金银,却有一堆竹简、奏章木牍、印、刀剑、马俑等,那些竹简出土时字迹还能清晰可见,从写给汉武帝的贺表到写给汉宣帝刘据的家书,简直像是一座汉代历史宝库。
“发现霍去病墓对西汉初期的历史意义,不亚于当年在诸葛亮墓中找到完整版的《出师表》。”李江的老师笑眯眯地说,“你来这里学习,一定能学到很多的。”
李江却被这句话勾起了一段痛苦的回忆:诸葛亮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了,那近万字的完整版《出师表》后来被“更新”列入了中学课本必背的文言文,李江初中时每次背《出师表》都背到两眼发直,考前更是因为背串行了而崩溃大哭。
啊……听说这次霍去病也出土了很多文字,估计中学课本又要更新一波了。但联想到这一切的李江却露出了一个贱贱的笑容:嘿嘿,他毕业了!他不怕了!
可怜的孩子们啊,请再次接受古人们时隔千年的震撼吧!
等到了勘探现场,李江作为实习生当然没有被分配到挖霍去病墓,他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在挖另一个汉代士兵的墓,眼看着天又阴沉沉,他们这几个大学生商量了一下,将刚刚开掘出来的坑用了块塑料布压砖遮挡,李江的老师路过看到这愚蠢的操作,只是一笑,年轻人还是要多经历啊!
隔天,李江和其他人看到塑料布漏了满坑的水,垂头丧气地舀水重新挖。
幸好,他的日常就是如此:每日辛勤地上工,辛勤地挖土,也辛勤地一无所获。
但晚上在食堂,却听见隔壁桌在热烈讨论霍去病墓出土了一副保存得非常完整的绢布画卷,那上面画得是还年幼的霍去病,他被汉武帝驮在肩头,张开双臂在大殿中奔跑,而他手里却捏着个好似飞机的东西。
虽说保存完整,但画卷一出土便褪色了,脆弱得几乎要一片片拼起来,所以李江也好奇地凑过去看了大佬们手机里拍摄的那幅画刚出土的模样,也不仅感叹,原来冠军侯幼时竟然真的如史书记载一般是在汉武帝肩头长大的呀。
还以为史书是美化的,结果是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