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孝子嘉靖帝 (2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朱元璋暴怒的面色突然止住。
“海禁让民众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他看着朱标,问:“你来说说,有那么严重吗?”
朱标盯着父亲锋利的眼神,耿直道:“父皇,政策根据时代不同而改变,如今禁海自然是最高效的办法。”
“倭寇不断挑衅,唯有杜绝他们进入华夏的机会,才能够还沿海安宁。”
“不过,时间长了……肯定不行。”
【后世流传“十倭七华”,“十倭九华”,“倭寇都是被明朝海禁逼的”。
好像倭寇和倭国没什么关系了。
实际上,关系大着呢。
可以肯定的是,明初,边境倭寇全都是倭人。
所以那个时候海禁,真没错。
到了后期,海禁的弊端大于了优点,沿海民众生活没法保障了,于是开始和倭国的倭寇串通一气。
主要分为:倭国倭寇、大明海盗、走私海商。
大明对于这三类人群的概念分的很清楚。
但是发展到后面,尤其是大清时期,这些概念渐渐混乱。
不过在‘闭关锁国’后,倭寇之乱渐渐减少,但也让华夏落后于世界。
引
《明世宗实录》:是时,海洋并岸诸……有真倭阻风泛不获归者……有沿海奸民抢……来岁倭……南日寨复有三舟登岸,(张)栋……擒贼数人,皆真倭。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大概意思就是,真倭寇(倭国本土人)大部分都逃了。
就剩下了少部分倭国的倭寇,还有一大堆沿海的叛逆者,也就是大明本土的海盗。
所以从数学角度上来说,倭国海盗总体人数要远远大于华夏人。
之所以出现“十倭九华”这种奇怪且广泛言论,主要是外务省经费到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倭寇专指倭国寇贼,而本地海盗才是华夏人。
但也说明了问题的严峻性,自己人都去当海盗了,说明海禁对民众生活影响之深。
毕竟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有的时候,“堵不如疏”!】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倭寇如同潮水一样在沿海大肆杀戮,抢夺东西,那鲜明的外貌特征,实在是一眼就能认出是倭人。
还有一大堆华夏人夹杂其中。
“标儿,朕海禁真的错了吗?”
“后世儿孙,莫非都这么听朕的话?”
“朱棣不就没听么!”
朱标:“……”
他不知道说什么好。
但是任何一刀切的制度,时间长了肯定会有弊端。
【有人问:若是生活在明朝,做一个明朝宗室,是不是很幸福?】
【若是大明的藩王,还是有权有势的藩王,自然幸福。
但若是没权没势,或者说还变成了郡王,那就有可能饿死,甚至在街上讨饭。
因为明朝不允许藩王工作。
没饭吃,就只能挨饿。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有部分人认为‘明亡于养猪’。】
朱元璋都还没从海禁搞不得的情绪里抽离,突然又听到一个噩耗。
“什么叫明亡于养猪?”
老朱简直惊怒。
“猪?莫不是羞辱我大明!”
朱标有一种很不祥的预感。
但他只能模糊感应。
数学在这个时候,并不是很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