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科技的飞跃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三月的北京,柳絮飞满城。
崇祯正在北京制造局,他手里拿着一把短款的燧发枪。
这种燧发枪是北京制造局刚刚研制出来的第三代燧发枪。
科技线有一个规律,就是前期迭代速度往往很慢。
但一旦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人才,以及工业配套,技术突破的速度就会加快。
例如第一代燧发枪的有效射程是70米,而且精准度非常低,甚至还会出现卡壳、炸膛。
北京制造局火器局统计过,第一代燧发枪的卡壳率有10%之高,炸膛也有5%。
到了第二代燧发枪,卡壳率下降到5%,炸膛率下降到2%。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此时崇祯手里这把,卡壳率几乎降到了1%,炸膛率下降到0.8%。
这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说明大明朝的火器制造工艺水平在这十一年中有了极大的改变。
而第三代的最大革命性突破并不是卡壳率和炸膛率的下降。
主要有两点:
一、出现短款燧发枪。
二、出现后膛枪。
没错,眼前崇祯手里这把是后膛枪。
它的结构在之前的燧发枪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动。
以前无论是燧发枪还是火绳枪,都是从前面的枪口填充弹药,然后用插销将弹药捅进去。
隔着长长的枪管,将火药捅正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训练。
而后膛枪则不需要。
它的燧石附近就有填装火药的孔,将火药填充进去,子弹填充的部位也是在这附近。
这相当于直接告别了插销。
大大降低的操作难度。
具体体现在什么上面呢?
举个例子。
第二代燧发枪一分钟开两枪,军中的火枪手精英可以勉强开三枪。
但是,一旦后膛枪技术成熟后,那些火枪操控精英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开6枪!
数量直接暴增了一倍。
更加直观一点,以前的线列阵排队枪毙,一分钟打死对方200人,现在一分钟可以直接打死400人。
200和400的区别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翻倍。
事实上,任何数字,一旦放到社会学、行为组织学里去增加,效果是指数级增长的。
例如从死200人到一下死400人,死亡翻了一倍,但是效果却可能暴涨了10倍。
因为对方死亡后不仅仅攻击人数减少,士气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摧毁。
你现在再去看正统历史上,八里桥战役就知道为什么蒙古人败得那么惨了,因为他们遇到的是英军的后膛枪部队。
这是火枪历史上划时代的。
崇祯仔细看了看它的结构,毕懋康说道:“陛下,我们测试了有1万次,前后测试了8个月,这把火枪密闭性、以及构造,目前已经是最优者。”
崇祯看了一眼徐光启,这一年的徐光启已经垂垂老矣,77岁了。
徐光启说道:“陛下,臣等认为已经没有问题,可以投入军中量产了。”
一边的袁可立手都有些抖动。
他没有想到北京制造局居然将火枪改造到如此地步了。
一旦明军全部更快这种火枪,简直是有如神助。
而且这种短款的燧发枪,携带非常方便,可以直接携带在腰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