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geilizw.com

但沈知秋想用钢锭制作的,第一是钢锭铸模可以批量生产,制作过程也更快。

第二,当然是因为钢铁制作的也更结实,这玩意在没有能力研究出拖拉机等物的时候,短时间是不会被淘汰的。

这次他找上的是之前给他们监工的那个秦主事,他就是工部的,用这种新式“自行车”犁地机,以及播种机的图纸作为交换,

让对方安排人最短的时间,给他们制作一百台自行车耕地机,以及播种机的钢铁配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只有百姓衣食无忧,这个国家也才能更加安稳强大。

本来工部官员对农具就相当重视,每年工部放在农具上面的心思也不少,但奈何没有太大的突破。

自从唐朝时期发明曲辕犁后,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使得犁架变小变轻,操作更加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不用牛的情况下,只用人力,一日可耕地三亩,

这已经是在农业耕种上的巨大突破了,甚至后世,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地方使用曲辕犁。

至于传统耧车,一次种一垄或,多垄,最多达五垄。

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

说实话,这东西改不改的也就那样,因为现在有的耧车效率已经很高了,

但却还是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牲口拉着,且需要二人以上,才能正常操作。  而沈呦呦最终的播种神器,每个播种轮是活动的,就是可以根据需求,将一组播种轮,连接成五个,或者更多个进行播种,

不过在没有牲口拉动的时候,建议最多组装三个,或者五个,在多就需要牲口了。

因此秦主事没有拒绝的理由,当天就将这件事,以及图纸,禀报给了工部侍郎,又由工部侍郎禀报给的工部尚书。

而工部尚书更是不含糊,直接就带着图纸,以及工部侍郎,还有秦主事进宫去了。

“殿下,这两种新式农具,即便不用耕牛,也能快速进行耕种,据沈知秋所说,他们实验制作的那一套,每日可耕地播种,各六亩。这绝对是农业上的一个巨大突破了。”

工部尚书话音一落,就连燕王与世子也是倒吸一口冷气。

对于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一把手,自然知道这两种工具如若真如那位沈知秋所言,可以日均耕种六亩,代表着什么。

甚至燕王都腾的站起来了,眼睛死死盯着工部尚书手中的图纸,

他真是太清楚,这两种工具,对于他们北燕而说,代表着什么!

经过元朝皇位传承之乱后,由于连年战乱、自然灾害以及管理不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粮食短缺,民众生活困苦。

这里就要说说,由于元末农业生产秩序已经趋于混乱,所以元朝朝廷只能募民耕种,通过募民数量的多少,授予官员不同的职品,

同时给予被招募的农民每人钞十锭。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是徒劳的,元末地方起义不断,战乱频繁,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生产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不能保证产量的增加,更不用说在兵荒马乱的王朝末年。

因此即便后期劝农制度的推广,也是“亡羊补牢。”

不但没有改变农业生产方面给予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反而,刊印农书的花费也对国家的财力造成负担。

再加上劝农官虚报地方农业产量,奸佞之臣便趁机向统治者建议增加赋税,百姓未有所得,反而无故增加了负担。

而且由于战乱,汉人人口锐减,造成了很多偏远地区,田地荒芜。

即便是大庆朝建国以来,大力支持农桑,但由于外族一直捣乱,也进展不大。

如果此时这两种农具,真有如此效果,那么他北境,或许真的可以天下一统。

就连旁边,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燕王世子,朱清宴也忍不住满脸狂喜:

“当真不用牲口,就能日均耕种六亩?”

这次答话的是秦主事,因为沈知秋让他亲眼看过了的,

此时他也是一脸欣喜,当昨日他被沈知秋请到唐家村,亲眼目睹了作为试验品的两个工具耕种的过程,

他也是不相信的,可亲眼见证之下,不信也得信,甚至他昨日回到家中,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

虽然他清楚,沈知秋得罪不得,更不可能将这两个图纸占为己有,但能被沈知秋选为上报的人员,他已经是极为欣喜雀跃了。

有了这两种工具,不但他也有上报之功,还能够为百姓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