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万事俱备 (2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为解决这个问题,张延龄提了个主意,让徐幼棠下午的时候跟孙万厚和李大根两名匠人讲解了莲花炉的一些基本的结构和原理,以及建造中的要点。那两人也是经验丰富的建造匠人,对冶炼炉也很精通,虽非他们常见的炉子,但是基本的原理却是相通的,所以也能很快的理解。
这样的话,即便徐幼棠不在当场,孙万厚和李大根也能胜任初期的建造工作。起码在炉基阶段是不会出问题的。后续张延龄还会带着徐幼棠前来,这样便可以及时的监督建造,也能够保证进度。
……
八月底,经过半个多月的建造。高达两丈的莲花状冶炼炉终于建造完成。张延龄自然亲自前来见证了最后的那一刻。
整座冶炼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高大而曲线优美的花瓶一般摆放在基座上。站在烽火台上居高临下看去,又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般。
整个冶炼炉的内部结构包含了一些特殊的秘密。八瓣莲花状小炉膛并非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分割炉内面积,在冶炼精钢时利用大小炉膛的温度的不同达到内外分层的效果。在炉内可以进行一轮轮的内部炉温的微调。根据徐杲笔记上所记载,那会让注入的白土更好的融入钢水之中,分别进行数次的反应。
这里边的原理,张延龄自然完全不懂。徐幼棠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徐杲的图册和笔记上就是这么写的,她也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事实上,张延龄认为,徐杲一定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这一点,猜测是白土中的微量元素融入钢铁之中所进行的一些未知的反应是需要进行这种分层的融合交汇的过程。利用短暂的不高温差进行反应,最后得到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的不明过程,便是奥秘,难以言说。
至于冶炼炉的其他方面的不同便更多了。下方火门便有三处。必要时可三面加火撤火,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升温和降温。气门更多,围绕炉基下一圈十几处气门,大小不一,用来调节火候时的配合。不同的气门可控制火焰的大小,配合火门大小可精确控制炉温。这更是冶炼精铁的基本秘诀。
总而言之,这莲花炉总算是被徐幼棠给捣鼓出来了。中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图纸上的东西落实到实物上总是会有些不同,但徐幼棠还是解决了这些问题。
当天傍晚,冶炼炉开始点火试验。火力在极短的速度上达到了白炽的颜色的,炉膛内部结构稳定,耐火砖石没有任何的剥离碎裂。上方高高的烟囱里冒出的烟气里也是带着稳定的蓝色火焰。这一切都说明,炉子真正的成功了。
张延龄并没有耽搁,他立刻兵分两路开始为冶炼精钢做最后的准备。首先便是徐杲说的那种白土。那是关键原料。根据徐杲所言,那是一种产自江西一个叫龙虎山中的土,徐幼棠从家里拿来了些样品,那是一种介乎灰色和白色之间的细土,显然是经过研磨细筛过的土,细的像是面粉一般。具体位置并不详细。张延龄决定亲自前往江西龙虎山一趟去找这种白土。
另外便是需要大量采购原料。便是青铁和黄铁。青铁最佳,因为是矿场练出的生铁,杂质少,但是价格贵。黄铁价格便宜但是杂质多。两种都需要,因为火铳上的部件并非全部需要精钢,一些其他部件并不需要极高的品质制作,可以搭配使用。好在大明朝铁价不算太高,一斤青铁两百文左右,一斤黄铁只需一百文左右。但是因为需要大量采购,所费银钱也自不少。
张延龄这一回带着陈式一和数十名锦衣卫前往江西。假借公干之命,行假公济私之实。快马加鞭花了数天时间才抵达江西境内,打听到了龙虎山的位置,进山找了两天时间,终于在一座僻静的山谷里找到了这种白土。
经过现场的研墨过筛的比对,确认无误之后。众人挖了上千斤土,用麻袋装着,用三辆大车给拉了回来。按照徐杲笔记上的说法,这种白土其实用量不大,上千斤白土即便除去杂质筛细之后或许只能得几百斤可用,但也足够冶炼几百炉了。完全够用。
一番折腾,时间已到了中秋。过了中秋之后,张延龄便迫不及待的要开始第一次的冶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