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奋臂一呼·起义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另有说法,是李自成没有前去参军,他在当了驿卒后,又欠了举人的钱,被县令抓了,于是他跑到了城外,然后直接率众起义,杀进了县城之中,“奋袂一呼,饥民群附,一夜得千余人”。】
【后来的《米脂县志》也这么描写:“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一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总之,李自成就这样起义了,后来,他带人投奔了不沾泥,再后来,投奔高迎祥,李自成也由此在军中自称“闯将”。】
朱元璋沉默了。
这李自成的经历,怎么和他还有那么几分相似?
少时家贫,当过和尚,给地主干活放牧,父母去世……
不过转而,朱元璋就想明白了,天下的穷苦百姓在给自己、给自己的儿女寻找活路的时候,基本上也脱离不了那几个方法——给地主放牧干活,自己或者把儿女送到寺庙里面,就是其中之二。
这完全就是贫苦人家最常见的找活路的方法。
而父母在少年时期就过世……同样是贫苦人家的常态。这样的最普通的农人,家中贫困,人怎么可能有多长的寿数?常年的劳动、饥饿、疲惫,完全可以让人在富贵人家还算是壮年的时候就一命呜呼。
儿女尚且少年之时父母就过世……这可是太正常的情况了。
这不能说是相似,这只能说是必然,必然的情况,必然的经历,必然的结果。
当然,经历过这样的风霜的人,也基本上都成熟得比较早,能力或许有高低不同,但是心态方面,却绝对不会太过幼稚。
所以,李自成日后如果有所成就,那么他年幼时期的经历,大约也能算作原因之一,就像是他自己一样。
转而朱元璋就更加愤怒了——李自成算是日后大明百姓的一个缩影,如果百姓们都不能安定下来,大明必然是要走向覆灭的。大明的朝廷当时到底在干什么?
按照李自成之前的情况,其实也还好,许多人都是这么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过去一辈子,也不能对大明造成什么威胁,也不会想着要反抗朝廷……但是一个裁撤驿站,可真是裁撤得好啊!
裁撤了,多少壮年男丁就这么失业,失去经济来源,失去工作,然后就开始动脑筋打起其他的主意?
你裁撤了驿站,你也得给他们找点其他活计做一做啊!
不求多么富裕,但是至少得能够消磨他们的精力吧?
其实说实话,开国时期总要给百姓们分田,除了为了赋税、人口、休养生息等等目的外,让百姓们有活干、安定下来、没有多余的精力搞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