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那么真相呢? (2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王教授一定是拿出了他专家、顾问、长兄的多重身份,以一种不容轻忽的态度,向位高权重的弟弟郑重介绍了“江昭阳”这个人。
描述了他的思路如何清晰,情怀如何真挚。
在那个偏远小镇推动这个项目如何不易,如何体现了一个年轻干部应有的担当和历史感。
他一定用了最有力的词语,为江昭阳这个名字在弟弟心中,打上了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闪光印记。
若非如此,怎会有“记下了”的回应?
若非如此,王部长怎会特意询问“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他那关注的目光落下,岂是一个名字偶然飘过所能吸引?
“王部长是常务副,一天到晚事务在身,哪会有时间关注自己一个小小的副镇长?”江昭阳在心中再次强调这个残酷的、却又无比真实的鸿沟。
这道无形的门槛,平日里坚若磐石。
县处职也未心入得了他的眼。
自己虽然顶着省级选调生的“光环”进过省组培训基地,名字录在了省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库,可是这样的人多了去了。
那浩如烟海的名单,每年吞吐着多少新鲜血液?
又淹没了多少曾经的“优秀”?
别说一个常务副部长,就是一个普通副部长也未必会关注自己。
他的身份,在省委组织部这架庞大精密的机器里,渺小得如同精密零件旁的一粒金属细屑。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是王传宗教授那只看似不经意、实则蕴含着千钧力道的“手”,在后面用力地托了他一把。
王部长肯定是在王教授推荐后,重点关注了自己。
是的,“重点”关注!
王部长在听过兄长的郑重推荐后,翻动了某些档案的页码,或许调阅了琉璃镇近期的材料,甚至不经意间在某个场合向市委组织部或县里询问过自己这个年轻人的表现。
那双原本只会掠过县处级以上重点干部的眼,有片刻的焦点,落在了江昭阳这个名字上,并投下了一束难以察觉却至关重要的微光。
这一份省委组织部的红头文件,措辞前所未有地强调“大胆选拔”、“越级提拔”、“年轻优秀干部”——每一个字眼,都在精准地切割着某些标准。
有意识无意识与自己的条件契合。
江昭阳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那份红头文件冰冷的纸张。
文件当然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下发的,宏大的政策自有其宏大的背景和目标。
但这份文件下发的时间点,恰在自己名字悄然进入王部长视线的微妙之后。
文件里那些令人心动的条款,又和他身上诸如选调生背景、偏远地区副职履职经验、推动有重要价值工作的标签,有着高度契合的叠影。
红头文件的字句关于“破格”的条件,一条条,一款款,竟与他自身的履历有着一种微妙的、令人心悸的契合度。
这就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共振”。
是巧合吗?
这世上真有如此严丝合缝的偶然?
说偶然它或许就是偶然。
说它不是,也有就那么一点儿不是。
这份文件本身是大的必然,但它发出的具体时机和某些细节的强调力度,是否真的如同自然界的风霜雨露般毫无人的干预痕迹?
还是恰好吹在了最适合某颗种子萌芽的季节和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