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geilizw.com

女记者问题犀利,直指核心:

“陈先生,您惊人的晋升速度在华兴内部被视为传奇。

您认为是什么关键因素造就了您的成功?

外部环境的变化(暗指制裁压力)是否加速了您的崛起?”

陈默微笑应对,答案早已成竹在胸:

“华兴是一家注重能力和贡献的公司。

我的成长得益于公司提供的广阔平台和挑战性机会,以及无数团队成员的支持。

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技术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非外部环境的具体变化。”

他巧妙地将个人成就归功于平台和团队,并轻描淡写地化解了敏感话题。

当被问及灵境互动时,他坦然承认投资事实,但强调:

“这主要源于我对互动娱乐行业长期发展趋势的看好,是基于个人判断的财务投资。

我更专注于在华兴的本职工作,即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与游戏业务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随后,他将话题自然引回:

“事实上,无论是游戏还是制造业,底层都需要强大的云计算、网络和数据处理能力。

这正是华兴企业业务聚焦的核心。”

接下来的《金融时报》采访,则更聚焦于战略层面。

记者对华兴的企业业务战略表现出浓厚兴趣:

“华兴在消费者和运营商市场非常成功,但企业业务似乎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比如要面对AWS、微硬、四十大盗云等。华兴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

陈默从容不迫:

“我们的优势在于对行业需求的深度理解,以及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

许多云厂商提供的是通用的‘工具’,而华兴致力于为特定行业,如制造、交通、能源,提供深度融合了OT(运营技术)和IT(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仅提供云,还提供联接网络的设备、边缘计算能力、以及深入场景的AI算法。

这种协同效应是独特的。”

他再次用具体的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回答显得充实而有说服力。

每一场采访,陈默都表现得沉稳、专业且从容不迫。

他既能坦诚面对问题,又能巧妙地掌控对话的方向,始终将核心信息围绕在华兴的技术实力、开放合作态度以及对客户价值的关注上。

陈默的年轻、自信、以及不同于传统工程师的更具战略性和沟通力的形象,通过这些顶级媒体的笔触和镜头,开始迅速传播出去。

林雨晴在一旁观察着,她注意到最初几场采访后,记者们离开时脸上往往带着满意和些许惊讶的表情。

似乎这位年轻的华兴高管比他们预想中更难对付,也更具魅力。

公关总监也松了一口气,反馈回来的采访初稿内容都相当正面和深入。

“陈总简直是为镜头而生的。”她私下对林雨晴感叹,“那种冷静和掌控力,完全看不出是第一次接受这么多国际顶级媒体的轮番轰炸。”

随着一篇篇带有“Huaxing’s Young Board Member”、“The Mystery Tech Executive Behind a Gaming Boom”、“Huaxing’s Strategy on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等标题的报道开始在全球各大财经和科技媒体平台发布,一股关于陈默的“媒体风暴”正式形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