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二十四治 (2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打更人眼珠子一转:“不知道爷打哪里来?”
李青霄清了清嗓子:“道爷我……贫道自阳平治而来!”
北落师门这次专门向李青霄介绍了这个世界的背景,因为“黄天”是古太平道的神,所以“黄天”的世界里有许多古太平道的痕迹,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黄巾大起义最终成功推翻儒门和大沛朝廷的世界,古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这些人成为天下之主。
都说主世界人间张李之争的根本在于夺嫡之争,张家和李家都自认是道门正统嫡传,李家不必多说,跟太上道祖同姓,言必称大圣祖。张家又何以自称正统?除了祖天师是太上道祖的弟子之外,还因为最早的道门几大派系皆是张家人。
根据儒门的记载:妖贼大起,三辅有骆矅。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矅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也就是说,在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张修也在传播五斗米道。
也许有人会说,天师道就是五斗米道——因为两者开创人都是祖天师,当然就是一回事。
实则不然,祖天师只开创了天师道,张修开创了五斗米道,最终是张修兵败,被系天师夺了五斗米道的道统,并入天师道。
时人有言:疑鲁之法皆袭诸修,特因身袭杀修,不欲云沿袭其道,乃诡托诸其父祖耳。
说白了就是,系天师夺了张修的道统,怕世人议论,便假托父祖之名,说是嗣天师和祖天师开辟了五斗米道,抹除张修的存在,混淆视听。
这三大道统都姓张,似有亲谊。其中天师道和五斗米道最终归了上清府云锦山张家,演变为正一道。而太平道则起起落落,最终归了李家,不过古太平道的张家也没有灭亡,马上就要退休的太平道大真人就是古太平道张家出身。
不过古太平道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主世界的道门,毕竟古太平道失败之后,道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各种流派先后兴起,玄圣整合建立的道门早已经不是原教旨道门,而是三教合一的道门,颇有儒门和佛门的色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什么是原教旨道门?
大沛末年,道门二十四治逐渐形成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教区组织系统。
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以神灵保佑之名,用道民命籍制度取代了朝廷的户籍制,以道门道德作为教民的行为规范,用征收信米的方式取代了官府的税收,逐步使二十四治成为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
与此同时,教区倡导平抑物价,讲究诚信,兴办实业,开拓盐井,兴修水利,发展水陆交通,发展农业,解决教民的温饱问题,实际上行使着政权的作用。
道门二十四治分别是: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神山太上治、离沅山治、庚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棣上治、涌泉山神治、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云台山治、壶口治、后城治、公幕治、平冈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
在此之外,还设有八品游治。分别为:峨嵋治、青城治、太华治、黄金治、兹母治、河逢治、平都治、青阳治。
根据“二十四治”的大小和影响,分为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对应的是二十四节令,合的是天上二十八宿。
其中以“阳平治”为首,相当于如今玉京的地位,所以道门有仙物名为“阳平治都功印”。
打更人顿时肃然起敬:“原来是阳平治的道爷。”
然后打更人这才说道:“咱们北平治自是不好与阳平治相比,有点太靠北了。”
李青霄恍然道:“原来是北平治,难怪这么客气。”
“贫道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你给说说,有什么好去处落脚。”李青霄从身上摸出一根皱巴巴的卷烟递了过去,这可是阎浮提洲的烟草,李青霄不好这个,是别人散烟分给他的,他随手收了起来。
打更人显然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大明白这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还是接了过来,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立时明了,原来是烟草。
“道爷,小人是打更的,防的就是火烛,自然不能抽烟,否则便是知法犯法,不过道爷的好意,小人还是生受了。”打更人无师自通地将卷烟夹在耳朵上,抬手一指,“如果道爷想要住宿,可以去这个坊,不仅有住的地方,而且还有卖各种吃食的。”
李青霄随着打更人手指方向望去,一道坊门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