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蓝图渐显!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此外……”凌川继续道,内容越发精深,“我列举了几套方法。其一为‘间作套种’,譬如,可于小麦地畦垄之间套种大豆,或于玉米地中套种豆类,高低搭配,充分利用地方与阳光,一季下来,一亩地可当一亩半之用。其二,对于地力消耗较大的作物如小麦,需推行‘休耕轮作’之法,即耕种一至二年后,让土地休养生息一季,或轮种大豆等能恢复地力的作物,切忌年年榨取,致使地方耗尽!”
“此外,需严防虫害。可命各县老农,于田间地头多挖设诱虫坑,内堆杂草,夜间以火光诱杀飞蛾。广泛推广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泼洒植株,防治常见害虫。若有条件,可鼓励农户多养鸡鸭,于农闲时放入田间,啄食地中虫卵与幼蛹。此乃生物防治之法,虽慢却效久。”
杨恪与嵇学真听得如痴如醉,这些闻所未闻的种植理念,虽听起来新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细思之,却又蕴含着极深的智慧与道理,远超当下粗放的种植模式。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若这一切真能实现,来年的云州大地,将会是怎样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
而且,相对整个幅员辽阔的大周帝国而言,北境虽土地广袤肥沃,但受制于苦寒气候与落后的耕作方式,粮产始终不高。
以至于供养北境四十万边军的军粮,大多需从中原富庶之地千里迢迢运来。
不仅路途遥远,耗费巨大,更令人痛心的是,沿途转运的损耗竟达到了四成之多,更远的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六成!无数民夫的血汗和粮食,就这样白白消耗在漫长的补给线上。
若凌川所提出的这一整套精耕细作、兴修水利、改良物种的方法得以全面推行,北境的粮食产量必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惊人地步。
届时,仅凭北境七州之地,实现自给自足,甚至盈余反哺,养活四十万边军也绝非不可能的天方夜谭。
若真能实现这一目标,北系边军将彻底摆脱对朝廷粮饷的极度依赖,无需再仰人鼻息,更不必终日为军粮短缺而焦头烂额,其战略主动性与独立性将得到质的飞跃。
一支能自给自足的军队,其战斗意志和稳定性将是何等可怕!
只不过,眼下这一切都还只是绘制在图纸上的宏伟构想,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雏形。也正因深知其意义之重大、实施之艰难,杨恪与嵇学真二人在激动之余,更觉肩头责任千钧,仿佛扛着的是北境未来的命脉。
他们一页页翻看着那详尽无比的水利图、农具改良图、作物分布规划图以及种种闻所未闻的种植法,脸上的震惊之色久久未能褪去,内心早已掀起滔天巨浪,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们至今都难以想象,这些缜密如织、惠及万民的方略,竟是出自一位以征战沙场闻名的武将之手!这已远超一般的文治之功,所谓千古罕见的经天纬地、济世安邦之奇才,恐怕也莫过于此了。
他们心中甚至生出一种荒谬的好奇,究竟还有什么,是这位凌将军不知道、不精通的?
“将军!”嵇学真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震撼与好奇,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问道,“这些……这些精妙绝伦、思虑千秋的方略与构想,都是您一人想出来的?”
杨恪早已见识过凌川的‘套路’,闻言不由抚须,带着意味深长的笑意,抢先代为回答:“嵇大人不必惊讶,若我所料不差,凌将军定然会说,此乃他从某本失传已久的古籍中看来,不过是拾人牙慧,加以整理而已!”
嵇学真听得一脸茫然,凌川则是与杨恪对视一眼,露出彼此心照不宣的会心一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更添几分神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