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先进技术交流会?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四月四日,农场抽调了十三台拖拉机,牵引三十六台播种机开始在原三道岭附近开垦的三万一千九百零二亩的土地上率先开始播种。
这是这片土地第一次播种小麦,也是首次在龙国,使用苏国耕作法进行农业生产。
红缨也是后来才知道,其实就兴盛农场到底是用龙国固有的方法还是采用苏国耕作法农场的领导班子一直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苏国已经有了大型农场的经验,我们借鉴完全可行。
但是也有些人一直认为,苏国耕作法中所提倡的深耕作业,不适合龙国的东北。
苏国耕作法强调深耕,要求深度至少达到30-40厘米,这样犁底层够深,土壤的肥力更高,透气性保水性也都更好。
但无差别的机械化深耕作业久了,定然会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土壤板结等等情况。
苏国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农作物轮作,比如说先种一年麦子,再种一年牧草,这样既不影响农作物生长,还能保存土壤肥力。
但以宋树荣为首的中国专家组则更倾向于根据不同作物来调整深耕深度,比如播麦子时只要超过十厘米就好。
三四十厘米完全没有必要的,毕竟小麦最适合出苗的深度也就3-4厘米。
只不过最后还是听从了苏国专家们的建议。
按红缨这个自认是局外人的看法来说,也许是因为“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吧?
谁让苏国不但赠送了许多农业机械,还为龙国送来了好多技术人员,更是无偿支援了龙国相当多的科学技术呢。
不论苏国此举是出于什么目的,不论就那些来到龙国教授龙国人技术的苏国人是否诚心。
谁都不可否认,这一次苏国对龙国的援助数量之多,力度之大是空前绝后的。
苏国人做事很重视规定,堪称一板一眼。
按照苏国耕作法规定,犁地是标多深,那作业就必须达到这个深度才行,根本不可能打商量。
最后龙国方面并没有坚持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耕作方法,统一听从苏国专家们的指挥。
红缨跟着六号车组从一分场开始开荒,目标地块完成就听从分配去下一块地块。
春播六号车组没有参加,那个时候他们正在开垦一分场跟二分场交叉的几块地方。
车组一行人一头扎进荒原里就一直没再出来,春播也没参加,一直埋头开荒来着。
一直到四月三十,听说首次麦播既定播种面积亩已经圆满完成。
建场委员会决定把5月1日定为建场纪念日,同时决定5月2日举行开荒典礼。6号车组的人收到通知要去三分场二队参会,这才好像流浪许久的人,终于要回归人类社会。
红缨所在的6号车组除了第一天,之后每天都是“垦荒王者”,董兰兰个人开荒数更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名,所以这次大会,董兰兰理所当然的被评为了开荒模范。
在开荒典礼大会召开这一天,整个六号车组都受到了表彰,董兰兰更是代表广大开荒职工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之后,徐美开车,董兰兰扶大犁,场长王海坤宣布开犁。
这算是兴盛农场上千名职工正式向东北这一片千古荒原“开战”。
红缨原本是不耐烦参与各种形式的会议的,末世里大家都各自挣命,谁要听谁开会讲道理喊口号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