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娇(七)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不得不说,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们都被常凯申的这手骚操作给震惊到了。
李世民手往桌子上一拍: “竟然不提前告知民众疏散?!”即使是现在,也没有这样视百姓为草芥的。
假使在他的治下,有哪位官员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撤职杀头都不足以泄愤,非得要诛九族才行。李靖分析道: 所以,后面的战役他们就输了。
除非是胡人入侵,否则两军交战的时候,普通百姓向来是对战场避而远之的,谁都怕死。像这样推着小推车去援军的,只有是对对面那一方深恶痛绝了。
李世民环视一圈殿中众人,意味深长: 对百姓仁义,就是对自己仁义。
殿中的贞观武将们一开始受到了高仙芝的教育,现在又受到了这个教育,纷纷在心中警醒,以后要记得约束自己的部下,行事不能放肆。
当下赶紧拱手行礼: “臣等遵命。”
百姓们更是咬牙切齿。
扒堤坝就算了,居然还瞒着附近和下游的这些人,是恨他们死得不够早吧?若是撞上这样的将领,真不如反了算了!“就是!咱们平民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么?”
这样的人就真该下十八层地狱!
一时间,群情激愤。
尤其是住在黄河下游两岸的,更是恨得牙痒痒。洪水无情,可这是人祸,不是天灾!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还只是生气的开端——
【这些都是后话,实在生气所以多说了几句。咳咳,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北宋的黄河改道。】
【这也是黄河的第三次改道。】
【可以说,这次改道,也注定了北宋的兴亡,甚至让它之后的朝代也深受其苦。】
【在北宋之前,大规模的治理黄河还是东汉时期,水利专家王景将黄河导入山东省东营市入海,保了黄河的七百年太平。】
【到了北宋,黄河的泥沙又开始不堪重负了,开始发一些不大不小的小洪水,然后河道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偏移。】
【有个叫李垂的官员就发现了这一点。】
北宋的朝堂上。
一位大臣不慌不忙的从自己怀里
掏出奏章: “官家,臣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关乎我大宋国运,臣恳请官家和诸位同僚一起观之。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来了兴趣。
那位大臣展开文章,上面写着硕大的《导河形胜书》几个字。大臣开始侃侃而谈。
大意是,这位叫李垂的小官,发现黄河竟然开始向北发生偏移。事关重大,最后皇帝便召了李垂来觐见问询。
官家,北边可是辽国所在。若是黄河真的改道从北边入海,那岂不是就移到了辽国境内?咱们和辽国之间天然的屏障就凭空消失了!”李垂满怀忧心的道, 而且辽国若想要举兵南下,直接从黄河走,不过几日功夫就可以到达东京城!
“官家,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啊!”李垂痛心疾首道。
皇帝端坐在御椅上,待他看过舆图之后,也陷入了无限的忧愁中。这……这可如何是好?
李垂斩钉截铁的道: 为今之计,唯有治河,让黄河不再往北流,得让它往东流,离辽国越远越好才行!
赵匡胤一听到北宋,耳朵顿时就竖起来了。
要说,他和朱元璋还不一样。他是真心感谢仙画,要不是它提醒,自己可能到了地底下都不会瞑目。
现在,他有信心局面已经离之前的那个结局远一些了。
就连各地的牧马监现在都在大力的培育良马,那些儒生们根本不敢吱一声——金军南下的大刀还在头顶上悬着呢。
那今儿仙画又是提醒什么?
是不是赵光义那些不孝子孙们又给北宋找麻烦了?他听了半响,没想到听到了黄河居然会改道北上的消息。这……他思量一下,对宰相赵普道: “这李垂所言,似乎还挺靠谱啊。”
黄河的确是他的一道依仗。
按照之前的历史,国都一直在东京城,那辽军顺着黄河就过来了。
等等……不对。”赵匡胤好歹也是军中出身,又细想一下,立刻觉察出了一些疑问之处, “黄河与长江不同,向来有枯水期,而且冬季容易结冰,可过军队。
所以,即使不改道,黄河也并不算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也是他之前一直想要把国
都搬到洛阳和长安的原因。
“这李垂,危言耸听!”赵匡胤生气了。
赵普作为名臣能臣,也看出了其中的不靠谱: “黄河如此伟力,岂是人力可以更改的?”这听上去就不靠谱啊!
君臣两个面面相觑。其他朝代的君王们也都觉得不靠谱。
嬴政想到自己出巡的时候见过的丰水期的黄河,默了一瞬,冷哼一声: “这后世之人倒是挺敢想的。
像他们大秦修灵渠,修郑国渠,可也没想过要在黄河头上动念头啊。
扶苏忍不住叹一声: 仙画既然如此说了,那势必是黄河给了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只可惜涂炭生灵。
西汉的贾让和东汉的王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治黄专家。
仙画也将这一期投送到了他们的朝代。
两人都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贾让面色惊骇: “居然想要用人力让黄河改道……”
谁给他们的勇气?
潘季驯夜宿于黄河边,听着耳边滚滚的水浪之声,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是斯文之人,但此刻也忍不住恨恨道: “若非他们乱搞,如今的黄河怎会如此凌乱!”气煞人也!
【李垂这个看法对吗?也不能说全错,因为北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以黄河作为天堑来隔绝北方的辽国。】
【所以一听这个,当时的宋仁宗立刻就慌了。】
【宋仁宗其实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宋朝的贤明之君,将大宋治理得还不错,挺繁华的。但是他可能继承了他祖上高梁河车神的基因,对着金国总是有些腿软。】
【你说咱们,听说漂亮国开始打朝鲜了,那咋搞?节衣缩食开战呗,把它打回去不就行了。】
【但北宋的皇帝甚至是文武官员们不这样想啊,他们不加紧军备,秣兵历马,反而想的是,既然如此,那我让黄河改个道不就行了?】
【根本没有开战的意志!】
【所以有人说,北宋的衰亡其实在它繁华的时候就注定了。甚至是从赵匡胤开国时定下“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时就注定了。】
……
赵匡胤正在琢磨着这黄河改道,这以后可就是他的子孙要面对的事
情了。谁知道,这一下子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茫然的眨眨眼,脸上立刻涌起红潮,既惧又羞恼:.…这怎么和他还有关系了?赵普不看他,低头看着地砖。
杯酒释兵权的主意就是他给赵匡胤出的。哎呀,这宫中的地砖真好看。
唐朝。
李靖李世民等人自然不知道后世宋朝的政策方略,但大概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猜一猜。“守内,自然是疆域内部。”苏定方一琢磨, 这倒也没错,虚外却作何理解?李靖思量片刻,犹豫着道: “可是将对外的防线虚置?”
大唐战神一下子就觉得这世界上原来也有自己看不懂的军事策略,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金军就在一侧虎视眈眈,为何要如此布防?
不能理解。
明朝的朱元璋自然知道为什么。毕竟史书上写着呢。
为了提防边疆军队和将领坐大,怕他们将来夺权呗。但,这个不行,自己封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也不行。到底要咋样才行?
郁闷。
【李垂和北宋朝廷犯下大错的一点是低估了大自然的伟力,心里没点数,当时自个儿有啥技术条件不知道啊?以为能靠人力给黄河改道?】
【也不是没有人反对。比如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欧阳修和周沆。】
欧阳修一脸严肃,痛陈利害:
官家,黄河为什么往北边流?因为北边的地势低而东边的地势高,这是自然之理。如今想要逆着这道理,让它改往东流,这是大禹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啊!
你们醒醒吧!
周沆直接道: “官家,诸位,如要让黄河改道东边,沿途的滨州、棣州、德州、博州与齐州,向来是富饶之地,也是大宋赋税来源的重地。万一出现不妥当,恐怕出现粮荒与钱荒。
【但,对敌军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从皇帝到朝中大部分人都支持让黄河改往东流。】
【于是,就开始了历史上出名荒谬的“三易回河”。】
【可怕的是,当时能够决定改道方案的都是一些重臣,而不是真正的水利专家、水利官员。有些人甚至可能都没亲自去到那边看过一眼,纯粹纸上谈兵。】
【
三易回河的第一回 由文彦博主导。】
文彦博时任宰相,他对着舆图信心满满:
“官家,您看这六塔河,我们只需要借助六塔河的河道,让黄河从这儿过,会省时省力许多。也避免让百姓负担过重的徭役。
宋仁宗一看,这六塔河好像是离得挺近。
这回站出来反对的还是欧阳修。
欧阳修写了洋洋洒洒的奏章,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走六塔河。
这六塔河宽仅五十步,称不上大河。想以这样小小的河道去容纳黄河之水,这简直是可笑至极!臣恳请官家挑选知水利之人,就黄河下游进行疏导,顺应天理,让它尽快入海。
宋仁宗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文彦博,最后选择了文彦博。
欧阳修能怎么办呢?
只能一声叹息!
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
黄河水涌入到了六塔河的河道,看似一切都很顺利。
结果,在当天的晚上,六塔河就决堤了,洪水如脱缰野马一般从六塔河汹涌而出。【这完全就是很低级的错误。】
【专业的事情让外行来做,就会导致这样的荒唐。】
【第一回 ,黄河胜。】
【北宋付出的代价是整个河北变成了一片泽国。《宋史》记载: “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北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