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9章 你得做好经常吃面的准备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翌日,长安大饭店正门口。
穿了身略显板正,但也是手里最好的一套西装,打着深蓝色领带,头发经过打理的东哥,先是低头看了眼脚上皮鞋上有没有灰,又抬头看了眼酒店高高的门头。
才想起来,这里,还有个名头,陕省驻京办。
对于那位“便宜”表师弟嘴里说的长铁精工的陆总为什么住在这儿,而不是那些香格里拉希尔顿的五星级酒店,东哥心里有了些猜测。
长安,长长久久,平平安安,是个好兆头。
九点整,刘樯东准时出现在李乐短信发来的套房门口,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按响了门铃。
门很快打开,开门的是一身甩帽衫,牛仔裤,运动鞋的李乐,倒是和自己这一身的慎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表师兄,够准时的啊!”李乐笑着把他让进屋,“快请进。诶,吃过早饭了么?”
“啊,吃过了,谢谢!”
捋了捋袖口,刘樯东迈进套房客厅,目光迅速扫过。
客厅很宽敞,布置成一个小型会谈区的模样。
主位沙发里,一个穿着件羊绒开衫,没打领带的白衬衫,戴着眼镜,气度沉稳文质彬彬的中年帅哥,神色平和,面带微笑的打量着刘樯东。
另一侧的单人沙发上,更显精干,套着一件商务夹克的男人,放下手里的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看刘樯东的眼神,透着锐利和审慎。
而陆小宁则窝在旁边的另一张长沙发里,似乎在努力摆出认真严肃的表情,面前摊开着笔记本。
“来来,表师兄,给你介绍一下。”李乐引着刘樯东过去,给介绍着,“这位是长铁精工的陆董,也是百信数码的前任老板,也是小陆他爸。”
陆桐站起身,微笑着主动伸出手,“刘总,李乐没少提起你,年轻有为啊。”
刘樯东赶紧上前两步,双手握住,“陆董,您太客气了,久仰您的大名。”
李乐又指向另一位,“这位是孙伟民,孙总,百信数码之前的总经理,现在回了长铁精工任副总,主管市场和渠道,老零售了,经验丰富得很。”
“孙总,您好!”刘樯东同样恭敬地握手。孙伟民的名字他听说过,是百信当年快速扩张的关键人物之一。
“刘总,你好。”孙伟民的笑容更职业化一些,握手有力,打量刘樯东的目光也带着探究的意味。
陆小宁也起身打了个招呼,“表师兄。”
简单的寒暄后,几人落座。李乐似乎刻意退后一步,和陆小宁坐到了侧面的沙发上,把主位留给了陆桐、孙伟民和刘樯东。
等刘樯东接上热茶后,套房内暂时陷入了一种正式会谈前的短暂沉默。
沉默被陆桐打破,“刘总,咱们就不绕圈子了。李乐之前和你聊的大框架,我们都知道了。今天请你来,就是想更深入地听听你本人对电商这件事的理解,对未来到底是怎么想的。”
“放开说,怎么规划,怎么干,遇到问题怎么解决。”
刘樯东点点头,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面试”,身体坐得更直,双手搭在在膝上,目光扫过在场四人,
没拿出什么高大上的屁屁踢,纯用嘴说。语速不快,但条理异常清晰,带着一种沉浸行业多年的笃定和创业者特有的偏执。
“电商,在我看来,本质就两条。一,无限货架打破物理空间限制,二,用技术优化供应链效率,最终降低成本,提升体验。”
“景东从线下柜台起家,吃够了线下租金上涨、串货乱价、信息不透明的苦,也最早尝到了线上直接对接用户、减少环节的甜头......”
“而我,对景东未来的定位,不是做一个简单的线上经销商,而是要成为一个基于数字技术的供应链服务公司.....我们卖的不是单一的货,而是一整套正品、低价、高效的可信服务。”
紧接着,刘樯东详细阐述了对未来三到五年的。
“第一,聚焦垂直,做深3C。 未来三到五年,核心依然是3C数码。这是我们的根基,客单价高,标准性强,消费群体对价格和新品敏感,在核心品类里做到最全、最新、价格最有竞争力。”
“计划与更多品牌商建立直接合作,甚至定制包销,拿下线上首发权,这是建立壁垒的关键。预计三年内,将主流3C品牌的直接合作比例从现在的不到30%提升到70%以上。”
“第二,自建物流,体验为本,”说到这点,刘樯东语气加重,几乎一字一顿的说道,“这是我认定B2C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目前最大的难点。”
“依赖第三方物流,时效不可控,服务标准不一,破损丢件推诿扯皮,用户体验永远捏在别人手里。我的规划是:必须自建!”
“方法呢?有么?”陆桐笑问道,目光里带着鼓励。
“有,”刘樯东点点头,“我的计划是,利用丰禾的物流主干,先从燕京、沪海、鹏城三大核心城市开始试点自营配送队伍,模式是,线上订单、区域仓库、自有配送员、消费者,全程可控,打通最后一公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考虑过成本么?”孙伟民插话,“恕我直言,即便有丰禾物流作为主干,解决了前的从仓到仓的问题,但后你说的这种送货上门,资金消耗是个就庞大的数字。”
“车辆、人员、仓储管理、调度系统,每一笔都是巨大开支。如何控制成本?如何平衡投入产出?初期覆盖率低,如何应对大部分地区仍依赖第三方带来的体验割裂?有没有考虑过?”
刘樯东显然深思过,“有,有可能初期成本会极高,但我要用快和准两个字打出口碑。目标是核心城市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最多不超过三天,配送时效和服务态度要成为行业标杆,而不仅仅是送达。这笔投入,再难也要投,这是景东的护城河。”
“而成本控制,一靠技术,自主研发简单的调度系统,优化路径,降低空驶率,二靠模式,先从订单密集的核心城区做起,摊薄单件成本,三靠管理,用严格的KPI和激励制度提升人效。”
“平衡投入产出,不看短期财务损益,我看重的是用户口碑带来的复购率和忠诚度,这是长期价值。”
“而对于第三方覆盖区域,我们会设立更严格的筛选标准和考核机制,用协议约束服务质量,并逐步用自建替代。”
等刘樯东说完,陆桐想了想,“你刚才说供应链服务公司,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具体到运营上,怎么实现?”
刘樯东回道,“陆总,这就涉及到库存周转和现金流。我的目标是利用数据预测销售,尽可能降低库存天数,向品牌商争取更有利的账期。”
“理想状态是,用户下单,我们送达,品牌商的货款周期还能有冗余,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但这需要极强的数据分析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搭建的核心团队。”
“嗯,你继续。”
“第三,技术驱动,不死磕流量。”刘樯东看了眼一旁歪在沙发里,托着腮帮子,眼神一直向下,一脸平静的李乐。
“我知道流量重要,但我不认同一味烧钱买流量。景东的流量来源,初期靠的是口碑和精准营销。我会投入资源优化网站体验,尤其是搜索和下单流程,让买过的人觉得好用,愿意再来,愿意推荐。”
“同时,针对IT圈、高校、企业采购做定向推广。我相信,只要东西好、送货快、服务省心,用户会自己找上门......”
就这么滴,东哥滔滔不绝的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逻辑严密,数据支撑虽然粗陋但方向清晰,对困难有认知,对目标有执着。
期间陆桐,陆桐的插话询问,问题都点在关键处,“物流成本你预计占比多少?如何控制在合理区间?”“和国镁、输宁这些线下巨头比,你的核心优势除了价格,还有什么能留住用户?”“品牌授权这一块,你现在做到什么级别?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孙伟民的问题则更具体、更接地气:“你的客单价目前是多少?未来提升空间在哪里?”“呼叫中心的投入和人员管理是怎么考虑的?”“线下渠道的经验,哪些你认为可以直接用在线上,哪些必须抛弃?”
刘樯东一一作答,有些数据信手拈来,有些问题则需要思考片刻,回答虽不能说完美,但都有回应,很多是他正在实践或准备实践的。
也没有夸夸其谈做不到的业绩,反而多次强调过程中的困难和需要克服的点。
李乐始终安静地听着,偶尔喝口水,不曾打断。
直到刘樯东全部说完,看向众人,房间里再次陷入一片寂静。
陆桐和孙伟民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颔首。
这时,李乐才笑着开口:“表师兄,思路很清晰,野心也不小。”
“我问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要实现你刚才描述的五年后的业绩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你理想的毛利率,你需要投入多少服务器来支撑网站流量和订单处理?需要多少货架和仓库面积来存放你计划中的SKU?需要多少辆配送车、多少名配送员来覆盖你目标中的城市?需要扩充多少技术、采购、客服人员?这些,你有一个初步的量化估算吗?”
刘樯东怔了一下,坦诚道,“这个,不瞒你说,具体的、详细的测算,还没有。只有一个基于增长趋势的大概方向性的估计。我知道这远远不够.....”
语气带着一丝窘迫,这确实是作为创业者“野蛮生长”阶段的短板。
而李乐似乎早有预料,没说什么,只是从身旁的沙发上拿起一份不算太厚但装订整齐的文件,递了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