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geilizw.com

朱元璋是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大动作,但是他对于大明后期的情况却不乐观。

就算这故事中把一切都讲明白了又如何?这可不是什么说出来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是知道正确就能做到的事情。

人人都知道科举出仕乃是正途,但是自从有科举以来,那些非常有条件让子弟读书上进科举的官宦人家,又有几个子弟是真的能走上这条路的?

任何一个皇帝都知道要认真治理国家,都知道亲贤臣远小人这句话,但是能做到的皇帝有几个?

以大明后来的那个情况,就算是知道出现了这些弊病,知道了根源在何处,他么也是根本改不了的。

有的人可能想改,但是脑子和当时的情况都不允许,比如这个朱由检;有的人有那个脑子,情况要稍好一点,但是他不愿意去做——比如朱翊钧,他都能派遣太监全国各地搜刮了,能不知道大明的问题?

在他亲政之前,他可还是看着张居正推行改革呢,他能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所以,这就是,有心的人,能力大约不行,情况也非常恶劣;情况稍好一点点的人,能力且不说,但是根本没有那个心。

这样的大明……终究还是避不了最终的结局。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而且那也不是自己的大明的未来了。

【而在此之外,明朝的军制同样是一大问题。】

【打从建国开始,明朝就施行了卫所制,在全国各个要害地区建立卫所,中央设立大都督府,后来改为五军都督府,作为军事最高机关,掌握全国卫所的军籍。】

【大体上的流程是这样的:如果要征讨、训练以及镇戍之类的军事活动,那就听兵部的调动,如果有战事发生,那么兵部奉皇帝的旨意调动军队,任命将官,把印信发给他们,然后这些将官率领从地方卫所中调出来的兵马出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将官把印信还给朝廷,而军队则回到各自的卫所。】

【这样一来,统军权、调军权分离,同时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保证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后来诸如戚家军之类的情况,其实是这个制度崩坏的一个表现,如果按照明朝开国时期的军制的设想,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种冠以私人名头的军队的。】

朱元璋眼角抽搐。

戚家军?戚家,军?

能够留下名字的军队,一定不是寻常军队,至少也得是个战功赫赫的才行,有些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所以,按理来说,听到大明能够出现这样一支军队,他本来是应该为此高兴的。

但是朱元璋确实是不怎么高兴。

问题,就是出在这个“戚家军”的名头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