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虚名虽好,却非首位 (1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这老家伙真是太倔了!”
“都到这份上了,还硬撑什么?”
“好处都给你说得一清二楚了,难道就为了那点面子就要硬抗到底?”
“这简直无法理解!”
“真是的,就不该跟这老家伙啰嗦这么多,真烦人!”
尽管胡大老爷心中诸多不满,但既然已经聊到这个份上,总不能半途而废。
望着眉头紧锁、面色阴沉的朱元璋,胡大老爷决定采取更直接的方式。
“陛下,咱就不拐弯抹角了!”
“我就问,大堆的黄金白银,还有肥沃的良田,你动心不动心?”
老朱这回没再继续沉默,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
“这些,我确实想要!”
胡大老爷心领神会,一拍手,兴奋地说:
“那你按我说的做,我保证你能财源滚滚,还能拥有众多良田,如何?”
“想要银子良田?容易!”
“我都能帮你实现!”
---
其实说到此刻,朱元璋已不再怀疑胡大老爷的用意。
因为胡大老爷说得太清楚了。
至少是把自己的打算、做法说得一清二楚。
就是希望大明大力发展,迅猛前进。
而与大明紧密相连的胡大老爷,就能在家坐享其成,品味大明日益强盛的甜美果实。
就是这个打算。
虽然手段狡猾。
但……朱元璋却踏实了。
“呃,惟庸啊,你给咱讲讲吧。”
“你也清楚,咱在这些新事物上,确实没你那些想法和见识!”
朱元璋难得地服了软,这让胡大老爷恨不得立刻高声欢呼。
这种感觉,实在太好了。
总算是摆脱了之前的郁闷。
然而,胡大老爷并未太过张扬。
因为他深知,老朱这人,固执得像头驴。
他就是认准了自己的那点认知,根本不愿改变。
现今机会难得,需迅速扭转认知。
一旦错过,再难复寻。
念及此,胡大老爷稍作思考,决定从朱元璋最热衷的财事着手。
“陛下,咱们深入谈谈吧!”
“您看,这里是应天城、金陵,不远处便是松江、姑苏,直至南边的闽越,沿海一带。”
“这些地方,天然良港众多,陛下深知吧?”
胡大老爷不再空谈,径直取过朱元璋案上的纸笔,开始勾画。
朱元璋对大明疆域了如指掌,一眼便明。
“知晓,继续说。”
胡大老爷在图上的几个要点重重圈出,郑重道:
“海上航行者,皆为大船。”
“大船方能抵御远洋风浪,承载重物。”
“因此,这些港口乃陛下需关注之重地。”
“未来贸易,必聚于此。”
“以松江为例,既临海外,又倚长江。”
“此地天然接纳长江顺流之内陆物产。”
胡大老爷在松江标记旁轻描一线,意指长江。
朱元璋知晓,此乃长江之象征。
“内陆物产皆经长江汇聚松江。”
“松江物产之丰,不言而喻?”
朱元璋皱眉,点头认可。
他虽看懂了这些内容,却仍不明白其中的益处所在。
胡大老爷并不在意朱元璋此刻是否理解。
他的目的,是将这些知识——诸如海上马车夫荷兰与日不落帝国昔日崛起时的作为,传授给大明,为其补上这一课。
“在松江集结后,大明面临两个抉择。”
“其一,大明自建船队,含商船与战船,组队远航。”
“初期不必远航过深,可从世界地图上邻近的小国着手。”
“在大明寻常之物,于彼处则为未见之珍稀,能卖出高价。”
“十倍、百倍之利,足以让陛下船队每趟满载而归。”
“归来时,不仅带回金银,更有异国奇珍异宝与香料。”
“大明富商本就钟爱此类,我们从海外带回,即便加价数倍售予他们,他们亦觉划算!”
“这一进一出,单是差价,便足以让大明财源广进!”
“陛下以为如何?”
朱元璋闻胡大老爷此言,呼吸都变得急促。
非愤怒,亦非不信,而是深信不疑,故而激动。
胡大老爷所言,实在诱人。
见朱元璋激动得眼红,胡大老爷心中暗喜。
‘就知道你这老家伙爱财!’
然而,这仅是忽悠的开始。
“上述仅为一方面,尚有另一面。”
“简而言之,应开放海贸,非但不禁,反要激励各地富商联手组建船队出海谋利!”
朱元璋闻此,情绪高涨。
“为何?”
“为何要让他们获取此利?”
胡大老爷笑着摆手。
“陛下此言差矣!此利,他们定会谋取,无人能挡!”
“贪婪,乃人之共性,商贾尤甚!”
“他们世代经营海贸,陛下即便组建船队,也难以超越其专业。”
“他们深知海贸利润之巨,怎会轻易放手?”
“陛下应做之事,乃是使之公开透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海贸可行,不禁且支持!但须纳税!”
“设专门港口与市场进行交易,每笔交易均需缴税!”
见朱元璋逐渐冷静,胡大老爷笑道。
“如此,规矩既定,大明应得之利自得。”
“若再遇走私者,陛下无论严惩,皆有依据。”
“在大明生活,不遵大明规矩,受罚自是应当。”
朱元璋听后,皱眉点头,显然明白其中利害。
然而,他仍有疑问。
“那海贸之利,仅此而已?”
“仅为国库、内库增收,让奸商获利?”
胡大老爷闻言大笑。
“陛下,您只看到了表面啊。”
“你可曾想过,不论是那些富豪商贾,还是大明自家的船队,他们的货物究竟源自何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