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虚名虽好,却非首位 (2 / 2)
给力文学geilizw.com
“总不能是凭空变出来的吧?”
“但百姓确会因此得益!”
(本章结束)
“什么?这只是第一层?”
“惟庸啊,你这做法,着实让朕有些困惑!”
“果真有如此神奇?”
此刻,老朱的兴趣被彻底激发。
他朱元璋,此生并无太多奢求,即便贵为天子,依旧保持着那份纯朴。
渴望财富累积,渴望土地广袤。
回想过往,朱元璋始终如此。
质朴无华!
虚名虽好,却非首位。
在他看来,官员犹如家中雇工,国库便是家中银库,开疆辟土便是家中新增田产。
这些观念,淳朴至极,无华而真。
“既然陛下欲知详情,那便细细道来!”
见老朱终被吸引,胡大老爷松了口气。
“方才所言,交易之中皆可征税。”
“且因利润丰厚,大明不妨加重税收,以充国库。”
“只需确保监督,避免银两落入私囊!”
谈及钱财之事,老朱尤为上心,闻言连连点头。
“再者,除税收外,更关键的是增进百姓收入!”
至此,胡大老爷不禁感慨。
“民众生活艰难啊!”
“不论土地多少,农耕全赖天意。”
“风调雨顺之年,或许尚可温饱有余,略有积蓄。”
“一旦天气稍有变故,一家人的温饱便成问题。”
朱元璋闻此,心有戚戚焉。
毕竟,他自家过往不也如此吗?
胡大老爷继续言道:
“百姓若想另寻生计,却无门路。”
“要么为佃农,要么肩挑小物进城贩卖。”
“除此,别无他法。”
“但若有海贸,情形便大不同。”
“海贸利润丰厚,商人岂会错过?”
胡大老爷言及此,满面得意,笑而续道:
“商人欲速运货物至远方。”
“除购海船,组织货物尤为关键。”
“但组织货物岂是易事?”
胡大老爷愈发得意,笑而难掩,稍后才道:
“商人无陛下之手握工匠、工坊。”
“他们需自建工坊,聘人速制商品。”
“且需大量人手!”
“如此,便需付薪。”
“对百姓而言,这不正是额外之收吗?”
“即便这收入不能日日稳定,农忙时还得放下工作回家务农。”
“但对农户而言,无论多么辛劳、时间多短、身体多疲惫,都无关紧要!”
“只要能赚钱,他们都乐意去做!”
“这对大明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百姓手中钱财增多,生活自然改善。”
“百姓生活改善了,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这才是海贸给予大明的真正福祉!”
朱元璋至此恍然大悟。
原来这其中还有这样的关联。
不过,朱元璋仍有疑惑,连忙追问:
“惟庸,农户若无手艺,岂非要错失这赚钱机会?”
胡大老爷不以为意地摆手:
“陛下多虑了!陶瓷、茶叶、丝绸,真正需手艺之处能有多少?更多还是需要劳力。那些不过是体力活,有何难处?稍加练习便能上手!至于技术活,自有工坊工匠负责!”
朱元璋闻言,点头赞同。
稍作思考后,他望向胡大老爷,略带犹豫地说:
“惟庸你已说到这份上,朕也不再推脱。这样吧,先派一支船队,带上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出海一试!看效果如何,再议扩大之事,如何?”
胡大老爷满意地点头:
“甚好!”
“不妨一试!”
“待到见了甜头,不只商人,你也会主动为之!”
“既如此,臣便先行告退。”
眼见胡大老爷毫不犹豫地起身欲走,朱元璋急忙阻拦,不悦地道:
“慢着!
惟庸,你提了个主意便想甩手不管?”
“哪有这样的道理?”
“此事你不打算跟进?”
胡大老爷闻言,头摇得如拨浪鼓,坚决地说:
“绝无此理!
臣能出谋划策已是极限,哪能再插手其他?
陛下英明,朝中人才济济,何须臣多此一举?
该言已尽,该提醒的也提醒了,余下便由陛下定夺!
臣告退!”
言罢,他全然不顾朱元璋的连声呼唤,大步流星而去,速度之快,仿佛身后有猛兽追赶。
望着胡大老爷仓皇逃离的背影,朱元璋不禁气极反笑:
“宋利,你说惟庸这是何故?”
“他亦是与朕并肩作战的老友,还是朕的儿女亲家。”
“怎就乐意宅在家中?”
“他出山助朕一臂之力,难道还会危及性命不成?”
宋利闻言,脸上露出苦笑。
这等问题,他岂敢轻易回答?
两位皆是权贵,他岂敢轻易得罪?
陛下您自个儿发发牢骚便罢,莫要累及老奴啊!
(本章完)
胡大老爷从谨身殿匆匆逃出,心中仍感不安。他决定不再迟疑,小步快跑着离开皇宫,连声催促车夫加速回府。
这皇宫,真是每来一次都心惊胆战!
老朱那家伙会不会找个借口扣留我,让我为他卖命?
出谋划策也就罢了,若真要我去办实事,那可万万不行。
胡大老爷心里明白,自己不是那块料。
并非他不知道如何应对,而是他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深知此事背后的复杂与庞大。
更重要的是,其中牵涉的利益之广,令人咋舌。
想想便知,虽是首次组建船队远航,但某些事实不会因此改变。